請正視生命的最後一堂課

 

 

照顧老人者該有的認知

 


 

 

長期照顧老人的人是需要許多支持的,但是第一個能支持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尤其是當照顧自己家人的時候,往往開始是出於愛與善意,而終至於懷怨的煎熬,因為我們太過於高估了個人的承受力,忽略了照顧老人多半是非常長期的付出,如果事先沒有心理準備,又沒有適當的設定界線,往往會因為壓力過重而造成其他負面狀況,進而不但影響個人的健康,更會影響雙方的生命和生活品質。

 

 

即使是請專人在家照顧,也有基本的壓力存在,因為很多是長期的狀況,就像養小孩一樣,責任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撫養小孩是成長、充滿希望的過程,而照顧老人卻是凋零邁向終點的過程,雖然都是以愛心為基礎,心情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能對照顧年老者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將會減低許多不必要的掙扎。

 

 

中國人重視孝道,所以在照顧老人時會有許多顧忌,輕重分際之間很難拿捏,老人有時像個小孩子,即使是健康的老人,是自己的長輩,有時也需要恩威並用,哄哄騙騙,甚至設下一些規矩。

 

 

更何況是照料行動障礙,老人癡呆症,需要飲食控制,或是供應不同藥物的老者,即使沒有體力上的勞累,日復一日的例行生活,日夜不論的警覺,都是如影隨形的壓力。

 

 

這是和老人長期住在一起的照顧者需要了解的,所以一定也要妥善的照顧自己,劃一個界線,需要和其他的人分擔壓力,不要一個人撐到底,也不要足不出戶的守在家裏,必須先滿足自己的身心需要才能做最好的陪伴,一定要利用各種可以運用的資源來支持自己。

 

 

尤其是不要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把人照顧得最好,當我們開始忽略自己,讓自己心力交瘁的時候,將會是彼此厄運的開始。

 

 

被照顧者察言觀色,有時覺得委屈,有時覺得虧欠;而照顧者覺得已經盡力,對方卻不好好配合,心裡也會生怨,也覺得委屈。

 

 

如果還有其他不了解狀況的家人介入,即使是好心的建議都可能變成惡意的指控,更何況有些情況的確複雜,不在其境即無法清楚真正的狀態,所以討論可能變成批判,商量可能造成爭執,這些都是主要照顧者心裡必須有的準備。

 

 

只有讓自己的生活和心態經常維持在一個基本的平衡度,才能平心靜氣的應付各種狀況。

 

 

除了時間的劃分平衡之外,絕對不要因為自己是主要的照顧者,而認為老人的一切都是我們一個人的責任,即使我們沒有兄弟姊妹,老人自己都還需要負他們自己的責任,譬如要能夠自尋快樂,維持好心情,這就不是別人可以承擔的。

 

 

所以照顧者不要懷著自己是單一負責人的心態,把所有的一切往身上攬,這樣心裡就太苦了,不要覺得老人的生命是自己的責任,這是誰也承擔不了的,如果懷著這種心態照顧老人,只有自苦苦人,成天活在擔心害怕裡,因為老人的生命本就是黃花夕照,總會走到盡頭,總要過這一關,不要把別人的生命扛在自己的身上,無論是父母或是子女。

 

 

讓被照顧的人做他們自己,學習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盡量配合他們,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待,不要為一些他們也無能為力的生活細節而責備,也許在某些方面需要稍許限制,譬如糖尿病的人有飲食上必須的控制,但是其他方面盡量讓他們盡情享受他們的晚年,不要因為怕他們發生甚麼事,而不讓他們活得盡興,或是因為自己的方便,而限制他們的活動,盡量運用可以運用的資源,讓自己負擔減輕,也讓老人有滿意的生活品質。

 

 

談心陪伴也許是現代人能給的最奢侈的禮物了,不論是對父母,子女或是伴侶,似乎這都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在此做最誠心的提醒,把這一點放在心上吧,那怕是少少的幾分鐘,經常性的陪伴永遠是最珍貴的愛的表現,生命的品質盡在其中,那是讓自己在家人關係上無怨無悔的保證書。

 

 

不要怕家人的死亡,要怕的是:將來後悔沒有足夠優質的相處。

 

 

對老人家的衷心建議~服老~給自己最好的保險

 

 

說句也許天下老人都不中聽的話:人老了就要服老,雖然我們希望有顆年輕的心,充滿活力的走過一生,但是體力的衰退是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當發現自己體力不如以前的時候,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在生活上做適當的調適和改變,這樣對自己和小孩都比較好。

 

 

有些老人家,一方面是不服輸,不服老,一方面是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反而會造成更糟的情況。

 

 

就在前幾天,我的婆婆半夜起床如廁,摔斷了大腿骨,去年已經發生過一次,摔斷了滿嘴牙齒,那時候就對她說半夜起床要拿拐杖,不然就把活動廁所放床邊,因為她腿力弱,走路經常不穩,她十分不高興,認為自己沒那麼差,老人家已經八十有五了,還不願意接受老化的事實現在就受苦了,我們更必須放下一切去醫院照顧,相信這也絕非老人家所願,但是卻因自己的固執,而讓可以預防的事發生。

 

 

我的公公也是一樣,前年做了心臟導管手術,上星期居然不顧兒子的阻攔,爬上屋頂去檢查房子的狀況,因為年輕時一向自己做慣了,不相信專業的人可以做得更好,我先生攔不住,只好跟著一起上房,心驚膽跳的過程,使我不自禁心裡有氣,為什麼八十多歲的老人要如此逞強呢?

 

 

也許只為要證明自己還有用吧,這讓做兒女的有許多挫折感,不知道要如何幫忙?

 

 

我的父親是在他八十上下的時候,放棄了一切要自己動手的心態,因為他了解雖然他想減輕我們的負擔,可是如果他逞強,其實是幫了我們倒忙,他以前可是一夫當關的強人啊,後來出過幾次小狀況,才了解服老並不有損老人家的尊嚴,而是真正理解實在情況,真正愛惜子女,不希望在生活中加添不必要的意外。

 

 

破除慣性—談笑看人生

 

除了服老之外,奉勸老人家要培養自己的彈性,不要居限於自己一輩子的習慣,尤其是如果有下一代願意住在一起,真的要學習做個不需要掌控的老人家,不要處處想當年,看不慣年輕一代的生活態度,或是干涉女兒或媳婦做家事的習慣,或者處處想幫忙,想證明自己還有用,若能掌握到做老太爺的真諦,能夠自己找樂子,安享自己的晚年,做個不固執己見的老人,充滿彈性與好心奇,開心的過日子,這樣大家都輕鬆,就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給子女最後一件大禮—生死大事交代清楚

 

 

另外一個話題就怕老人家們更不高興聽了,就是請不要諱言病痛與死亡,趁我們還健康,頭腦清楚的時候,好好想想自己的生前死後,因為我發現很多子女對這些事很苦惱,因為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卻又不敢提,生怕老人家忌諱和誤會。

 

 

我們真的不知道最後一段的人生會是怎樣的走法,或許可能會失去意識和知覺,醫療上的決定最好事先留下指示,也免得配偶和子女心中掙扎,甚至家人之間產生爭執。

 

 

而且最好事先讓大家知道,或是留下文件讓大家遵照辦理,講得越清楚越好,可以幫助大家心安。

 

 

身後大事也是一樣,喪禮和儀式最好都按照自己的心意事先知會家人,免得將來大家在哀傷之餘,還要討論這些事宜,如果意見不一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如果為了這些事造成家人之間的芥蒂,我想即使人走了,魂魄也不會安心,那何不坦然在生前就面對這段最後的歷程,算是給子女最後一件大禮,使家人在哀傷思念之餘,可以專心為老人家盡最後一分孝道。

 

 

我的父親早在十多年前就和我們把什麼事都說妥了,也留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文件和手稿,他老人家一生瀟灑,不要任何儀式,他說他一生有三個故鄉,中國大陸,台灣還有美國舊金山灣區,三個地方都還有家人,所以將骨灰撒向太平洋,隨波而流向三處,象徵他的精神和所有的家人同在

 

 

一些親友對此舉是不認同的,也就是因為父親早有準備,所以才得以按照他的心意,順利執行老人家的遺願,也因此讓最後辦事的家人可以沒有太多的阻礙和顧忌。

 

 

我在此甘冒不諱,希望有緣見此書冊的人,都能對自己最後一段路程負全然的責任,不要讓家人在自己的病床前,或是離別的傷痛裡,還要面對無謂的罪惡感,甚至擔負起莫須有的不孝罪名。

 

 

而最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真心不願意讓家人受苦,希望老人家能善終好走,卻因為許多不必要的桎梏和觀念,或是自己的感情,而做出其實會讓老人受苦的決定

 

 

在生離死別的時刻,面對生死的大事,除了老人家自己,誰還能對此負全責呢?所以未雨綢繆是智慧的行動,是每個人最後可以給親人留下的愛。

 

 

衷心的提醒家人—尊重

 

 

在這裡我也必須提醒子女和生存的伴侶,那就是尊重每一個人自己的決定,我知道有些人雖然交代很清楚,但是家人卻因為自己的感情或是不同的信仰和生命價值觀,忽視本人原有的決定,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我個人以為即使家人們想法一致,都認為他本人的決定不好,也不該違背當事人自己的心意,因為這是對一個生命最起碼的尊重,我們實在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來判斷他人為自己生命所做的最後決定。

 

 

逝者已矣,讓愛的能量流轉不息

 

 

失去親人的痛不足為外人道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傷痛也只有讓時間和更多的愛來治療,許多專業書籍在這一方面都已多做描述,這本小冊子就不再多提。

 

 

我個人治癒的經驗是不要逃避,也不要強迫自己快點過關、結束傷痛,真心對待自己那顆需要療養的心,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吧。

 

 

我的父母親雖然都不在了,兩位老人家的精神和愛卻在我心裡突顯。

 

 

是的,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知道親子的愛之深,緣之重。


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知道人生一世,受惠良多,親恩深重。


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希望有許多的早知道。

 

 

無奈和遺憾和思念是說不盡的,不過我更清楚,老人家希望我活得精神,活得心安,活得有用,活得幸福,所以我會朝這樣的方向繼續自己的旅程,將對老人家的感懷,留在這本小冊子裡,讓愛傳下去。

 

 

也寄語所有擁有生命的每一個人,讓我們願意坦然面對死亡,了解死亡,如此或許才能讓我們真正享有活著的價值和快樂。

 


致 謝



 

此本小冊子可以順利付梓發行,要感謝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楊逸涵女士,提供許多專業上的經驗分享,以及大A學習基金會的夥伴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協助校稿。

 

 

首版千冊的印刷資金來自於各方的捐贈,電子版也將提供大眾免費索取印行,請自於大A學習基金會網站 或是『與生活教練對話』部落格下載。

 

 

唯請尊重大A版權所有,如能將此冊傳於需要的人手中,也是成就了十方善緣,謹此致意。  穆景南  2008年7月23日

 

 




 


 

 


 

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回向


自在慈母 大德


安安 妮妮 羅婉伶三位小朋友


及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三障消除 身心安頓 一切無礙



自在恭敬合十祈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