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 西藏情歌  http://www2.fosss.org/mp3/qg.


 


 


那 一 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 爲 超 度


只爲觸摸你的指尖



那 一 年


磕長頭在山路



不 爲 覲 見


只爲貼著你的溫暖



那 一 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 爲 修 來 世


只爲途中與你相見



 




 




形容女人的美,要怎麼說呢 ?

這裡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李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美人之美,彷彿是桃樹的精靈。對這個精靈,詩人顯然繫戀非常,神魂顛倒了。



 
但這並不是一位才人浪子唱給美人聽的歌,而是一位活佛作的詩。

這位活佛我們並不陌生,因為他轉世的後身現在正活躍於世界政壇及宗教團體間,他,就是達賴喇嘛。



達賴是西藏政教合一的領袖,西藏人民咸信他是觀音化身。作這首情詩的,就是六世達賴,名倉央嘉措。而且詩不止這一首,共有六十六首之多,哀感頑豔,悱惻纏綿。藏地流傳抄本甚多,內容也不一致,漢譯本更是有好幾種,我這裡抄錄的,是早期蒙藏委員會委員曾緘以七言絕句形式譯寫的。


倉央嘉措生於康熙廿二年,十五歲坐床,廿四歲就被罷黜而卒。遭罷黜以及逝世的經過,涉及清初政、教、民族問題,非常複雜,所以很引起史家之注意。


但大家更注意的,恐怕還是他的感情生活。在西藏有幾本《倉央嘉措祕傳》之類著作,有些專講其閭巷風流、離經叛道之事。可見這位活佛的感情生活,藏人是把它當成傳奇故事來講述的。


僧人談戀愛,而且寫了這麼一大批情詩,其人又是宗教界之領袖,實在令人不知如何來評價這樁事。


因此,頗有些佛教界人士認為這些詩都不是情詩,而是對修習佛法的隱喻譬況,猶如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美人香草,實乃比興寄託。對美人的思念,就是對本尊的觀想云云。


其實何須如此巧為塗飾?眾生本自有情。達賴轉世,夙慧雖秉諸前生,此世依然不免流落在十二因緣中,情緣繫縛,難悟難解。因此他的詩中最令人動容之處,就是處在情與悟之間的掙扎。


對於感情,他是想努力掌握的,但又畏情之苦,一直想要逃脫或斬斷,所以說: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辛苦作相思


 


這是要耽情或要逃情的矛盾。


另一種矛盾,則是佛法與愛情之間的矛盾。他說:


 


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負傾城


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種雙全之策,他想不出來,世上大概也沒有人想得出來。而可憐的倉央嘉措,便在其中進退維谷了。



從前黃山谷有詩云:「花氣薰人欲破禪」花氣尚且能令人禪心不定,為情所擾的生命,當然更損梵行。


故其詩有云:


 


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


又說:



動時修止靜觀修,歷歷情人掛眼前


肯把此心移學道,即身成佛有何難



情生於心,止息為難,不但是眾生的困惑與痛苦,就連活佛也不免。在沈淪與解脫之間的掙扎,觸動著每一個人的真切體會,所以激發了悲憫與同情,其詩歌與故事,才會被不斷流傳下去。



或許這也是藏人對這位早逝的活佛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吧。


這種情思纏綿的掙扎經驗,現在的達賴喇嘛是否也有呢?


我不知道。但多生緣業、夙世因果,或許含藏在我們的意識種子之中。


我們每個人的前生,誰曉得有沒有一段倉央嘉措的遭遇呢?



 

文章來自作者 : 龔鵬程  自在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