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 24 位皇帝的家 - 紫禁城

 


 

-太和殿全景-


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著名的宮殿建築,如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長安、宋汴京以及元大都等。但是我們今天只能從文獻和遺址中略知這些宮殿的梗概。只有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宮殿至今尚保存完整,巍峨屹立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宮殿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也是世界罕見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紫禁城宮殿雖然建成於15世紀20年代,但它卻是集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築的大成,佈局和建築技術都是繼承了歷代宮殿建築的優秀成果而又有進一步的創造,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原來,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這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26位皇帝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紫禁城尚未建)及清太祖努爾哈赤外,先後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公尺多高的城牆和52公尺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看一看門額殿角,也是絕對不允許的。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這裡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禁區。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公尺,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房屋建築面積為155000立方公尺,屋宇有9000多間。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公尺,東西寬753公尺,四周有高10公尺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公尺(城牆外有寬52公尺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延"兩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 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 而內延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在明朝是帝后居住的地方並位於紫禁城的後部。

這組的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最後還有一座御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名"太和門"。它座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簷歇山式。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 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 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杆,欄杆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大殿的屋頂重簷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制。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杆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裡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簷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宮,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後保殿北面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裡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干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單簷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干龍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簷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

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面,也是面闊九開間,重簷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宮。清順冶時,按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宮內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面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入口改在東面,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繡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改建後的坤寧宮還把原來的菱花?扇改為直條窗格的吊窗。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在明干和清朝初期,乾清宮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簷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裡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在明朝,這裡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間,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面的宮殿和後面的寢居兩部分。在後一部分裡,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南面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簷,簷下有斗栱、橫樑,樑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製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莊嚴。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 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開間面闊,單簷歇山式屋頂,下面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條台階,中史是御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制到規模很像後三宮的干清門。


 


紫禁城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他的名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談到它時說:"我們發覺了一系列區分起來的空間,其間又是互相貫通的。……與文藝復興時代的宮殿正好相反,例如凡爾賽宮,在那裡,開放的試點是完全集中在一座單獨的建築物上,宮殿作為另外一種物品與城市分隔開來。而中國的觀念是十分深遠和極為複雜的,因為在一個構圖中有數以百計的建築物,而宮殿本身只不過是整個城市連同它的城牆街道等更大的有機體的一個部分而已。……中國的觀念同時也顯出極為微妙和千百萬化,它注入了一種融會了的趣味。"他認為中國的偉大建築的整體形式,已形成為"任何文化未能超越的有機的圖案"。



 



-紫禁城護城河夕陽-



-乾清宮內皇帝寶座-



-皇帝寶座-



-養心殿後殿皇帝寢宮東間-



-儲秀宮-



-皇帝發詔用印玉璽-



--養心殿東暖閣-



-坤寧宮洞房龍風喜床-



-坤寧宮東暖閣-



-養心殿正間-



-皇帝用的筆墨硯-



-同治皇帝用過的金碗-



-太極殿-



-皇帝用膳的餐具擺設-



-養心殿西暖閣-



-雲龍大石雕-



-御花園千秋亭-



-雪後御花園-



-銅壺滴漏-



-養心門-



-儲秀宮前的銅龍戲珠-



-遠眺紫禁城-



-雍和宮-



-遠眺雨華閣-



-紫禁城鳥瞰圖-



-紫禁城內金水河-



-午門和護城河-



-神武門雪景-



-乾清宮-



-乾清宮銅香爐雪景-



-天一門前鎏金銅獬-



-太和殿前鎏金銅獅-



-太和殿露台上銅龜-



-紫禁城角樓-



-正中的白石路面是專供皇帝用的御道-



-自鳴大鐘-




-坤寧門雪景-







-大雪後乾清宮-



-中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



-午夜紫禁城-



-紫禁城夜景-



-紫禁城內務府-



-紫禁城角樓-



-紫禁城角樓夜景-



-紫禁城角樓夜景-



-紫禁城角樓夜景-



-紫禁城夜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