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正視生命的最後一堂課

 

 

照顧老人者該有的認知

 


 

 

長期照顧老人的人是需要許多支持的,但是第一個能支持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尤其是當照顧自己家人的時候,往往開始是出於愛與善意,而終至於懷怨的煎熬,因為我們太過於高估了個人的承受力,忽略了照顧老人多半是非常長期的付出,如果事先沒有心理準備,又沒有適當的設定界線,往往會因為壓力過重而造成其他負面狀況,進而不但影響個人的健康,更會影響雙方的生命和生活品質。

 

 

即使是請專人在家照顧,也有基本的壓力存在,因為很多是長期的狀況,就像養小孩一樣,責任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撫養小孩是成長、充滿希望的過程,而照顧老人卻是凋零邁向終點的過程,雖然都是以愛心為基礎,心情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能對照顧年老者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將會減低許多不必要的掙扎。

 

 

中國人重視孝道,所以在照顧老人時會有許多顧忌,輕重分際之間很難拿捏,老人有時像個小孩子,即使是健康的老人,是自己的長輩,有時也需要恩威並用,哄哄騙騙,甚至設下一些規矩。

 

 

更何況是照料行動障礙,老人癡呆症,需要飲食控制,或是供應不同藥物的老者,即使沒有體力上的勞累,日復一日的例行生活,日夜不論的警覺,都是如影隨形的壓力。

 

 

這是和老人長期住在一起的照顧者需要了解的,所以一定也要妥善的照顧自己,劃一個界線,需要和其他的人分擔壓力,不要一個人撐到底,也不要足不出戶的守在家裏,必須先滿足自己的身心需要才能做最好的陪伴,一定要利用各種可以運用的資源來支持自己。

 

 

尤其是不要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把人照顧得最好,當我們開始忽略自己,讓自己心力交瘁的時候,將會是彼此厄運的開始。

 

 

被照顧者察言觀色,有時覺得委屈,有時覺得虧欠;而照顧者覺得已經盡力,對方卻不好好配合,心裡也會生怨,也覺得委屈。

 

 

如果還有其他不了解狀況的家人介入,即使是好心的建議都可能變成惡意的指控,更何況有些情況的確複雜,不在其境即無法清楚真正的狀態,所以討論可能變成批判,商量可能造成爭執,這些都是主要照顧者心裡必須有的準備。

 

 

只有讓自己的生活和心態經常維持在一個基本的平衡度,才能平心靜氣的應付各種狀況。

 

 

除了時間的劃分平衡之外,絕對不要因為自己是主要的照顧者,而認為老人的一切都是我們一個人的責任,即使我們沒有兄弟姊妹,老人自己都還需要負他們自己的責任,譬如要能夠自尋快樂,維持好心情,這就不是別人可以承擔的。

 

 

所以照顧者不要懷著自己是單一負責人的心態,把所有的一切往身上攬,這樣心裡就太苦了,不要覺得老人的生命是自己的責任,這是誰也承擔不了的,如果懷著這種心態照顧老人,只有自苦苦人,成天活在擔心害怕裡,因為老人的生命本就是黃花夕照,總會走到盡頭,總要過這一關,不要把別人的生命扛在自己的身上,無論是父母或是子女。

 

 

讓被照顧的人做他們自己,學習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盡量配合他們,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待,不要為一些他們也無能為力的生活細節而責備,也許在某些方面需要稍許限制,譬如糖尿病的人有飲食上必須的控制,但是其他方面盡量讓他們盡情享受他們的晚年,不要因為怕他們發生甚麼事,而不讓他們活得盡興,或是因為自己的方便,而限制他們的活動,盡量運用可以運用的資源,讓自己負擔減輕,也讓老人有滿意的生活品質。

 

 

談心陪伴也許是現代人能給的最奢侈的禮物了,不論是對父母,子女或是伴侶,似乎這都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在此做最誠心的提醒,把這一點放在心上吧,那怕是少少的幾分鐘,經常性的陪伴永遠是最珍貴的愛的表現,生命的品質盡在其中,那是讓自己在家人關係上無怨無悔的保證書。

 

 

不要怕家人的死亡,要怕的是:將來後悔沒有足夠優質的相處。

 

 

對老人家的衷心建議~服老~給自己最好的保險

 

 

說句也許天下老人都不中聽的話:人老了就要服老,雖然我們希望有顆年輕的心,充滿活力的走過一生,但是體力的衰退是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當發現自己體力不如以前的時候,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在生活上做適當的調適和改變,這樣對自己和小孩都比較好。

 

 

有些老人家,一方面是不服輸,不服老,一方面是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反而會造成更糟的情況。

 

 

就在前幾天,我的婆婆半夜起床如廁,摔斷了大腿骨,去年已經發生過一次,摔斷了滿嘴牙齒,那時候就對她說半夜起床要拿拐杖,不然就把活動廁所放床邊,因為她腿力弱,走路經常不穩,她十分不高興,認為自己沒那麼差,老人家已經八十有五了,還不願意接受老化的事實現在就受苦了,我們更必須放下一切去醫院照顧,相信這也絕非老人家所願,但是卻因自己的固執,而讓可以預防的事發生。

 

 

我的公公也是一樣,前年做了心臟導管手術,上星期居然不顧兒子的阻攔,爬上屋頂去檢查房子的狀況,因為年輕時一向自己做慣了,不相信專業的人可以做得更好,我先生攔不住,只好跟著一起上房,心驚膽跳的過程,使我不自禁心裡有氣,為什麼八十多歲的老人要如此逞強呢?

 

 

也許只為要證明自己還有用吧,這讓做兒女的有許多挫折感,不知道要如何幫忙?

 

 

我的父親是在他八十上下的時候,放棄了一切要自己動手的心態,因為他了解雖然他想減輕我們的負擔,可是如果他逞強,其實是幫了我們倒忙,他以前可是一夫當關的強人啊,後來出過幾次小狀況,才了解服老並不有損老人家的尊嚴,而是真正理解實在情況,真正愛惜子女,不希望在生活中加添不必要的意外。

 

 

破除慣性—談笑看人生

 

除了服老之外,奉勸老人家要培養自己的彈性,不要居限於自己一輩子的習慣,尤其是如果有下一代願意住在一起,真的要學習做個不需要掌控的老人家,不要處處想當年,看不慣年輕一代的生活態度,或是干涉女兒或媳婦做家事的習慣,或者處處想幫忙,想證明自己還有用,若能掌握到做老太爺的真諦,能夠自己找樂子,安享自己的晚年,做個不固執己見的老人,充滿彈性與好心奇,開心的過日子,這樣大家都輕鬆,就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給子女最後一件大禮—生死大事交代清楚

 

 

另外一個話題就怕老人家們更不高興聽了,就是請不要諱言病痛與死亡,趁我們還健康,頭腦清楚的時候,好好想想自己的生前死後,因為我發現很多子女對這些事很苦惱,因為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卻又不敢提,生怕老人家忌諱和誤會。

 

 

我們真的不知道最後一段的人生會是怎樣的走法,或許可能會失去意識和知覺,醫療上的決定最好事先留下指示,也免得配偶和子女心中掙扎,甚至家人之間產生爭執。

 

 

而且最好事先讓大家知道,或是留下文件讓大家遵照辦理,講得越清楚越好,可以幫助大家心安。

 

 

身後大事也是一樣,喪禮和儀式最好都按照自己的心意事先知會家人,免得將來大家在哀傷之餘,還要討論這些事宜,如果意見不一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如果為了這些事造成家人之間的芥蒂,我想即使人走了,魂魄也不會安心,那何不坦然在生前就面對這段最後的歷程,算是給子女最後一件大禮,使家人在哀傷思念之餘,可以專心為老人家盡最後一分孝道。

 

 

我的父親早在十多年前就和我們把什麼事都說妥了,也留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文件和手稿,他老人家一生瀟灑,不要任何儀式,他說他一生有三個故鄉,中國大陸,台灣還有美國舊金山灣區,三個地方都還有家人,所以將骨灰撒向太平洋,隨波而流向三處,象徵他的精神和所有的家人同在

 

 

一些親友對此舉是不認同的,也就是因為父親早有準備,所以才得以按照他的心意,順利執行老人家的遺願,也因此讓最後辦事的家人可以沒有太多的阻礙和顧忌。

 

 

我在此甘冒不諱,希望有緣見此書冊的人,都能對自己最後一段路程負全然的責任,不要讓家人在自己的病床前,或是離別的傷痛裡,還要面對無謂的罪惡感,甚至擔負起莫須有的不孝罪名。

 

 

而最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真心不願意讓家人受苦,希望老人家能善終好走,卻因為許多不必要的桎梏和觀念,或是自己的感情,而做出其實會讓老人受苦的決定

 

 

在生離死別的時刻,面對生死的大事,除了老人家自己,誰還能對此負全責呢?所以未雨綢繆是智慧的行動,是每個人最後可以給親人留下的愛。

 

 

衷心的提醒家人—尊重

 

 

在這裡我也必須提醒子女和生存的伴侶,那就是尊重每一個人自己的決定,我知道有些人雖然交代很清楚,但是家人卻因為自己的感情或是不同的信仰和生命價值觀,忽視本人原有的決定,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我個人以為即使家人們想法一致,都認為他本人的決定不好,也不該違背當事人自己的心意,因為這是對一個生命最起碼的尊重,我們實在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來判斷他人為自己生命所做的最後決定。

 

 

逝者已矣,讓愛的能量流轉不息

 

 

失去親人的痛不足為外人道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傷痛也只有讓時間和更多的愛來治療,許多專業書籍在這一方面都已多做描述,這本小冊子就不再多提。

 

 

我個人治癒的經驗是不要逃避,也不要強迫自己快點過關、結束傷痛,真心對待自己那顆需要療養的心,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吧。

 

 

我的父母親雖然都不在了,兩位老人家的精神和愛卻在我心裡突顯。

 

 

是的,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知道親子的愛之深,緣之重。


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知道人生一世,受惠良多,親恩深重。


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希望有許多的早知道。

 

 

無奈和遺憾和思念是說不盡的,不過我更清楚,老人家希望我活得精神,活得心安,活得有用,活得幸福,所以我會朝這樣的方向繼續自己的旅程,將對老人家的感懷,留在這本小冊子裡,讓愛傳下去。

 

 

也寄語所有擁有生命的每一個人,讓我們願意坦然面對死亡,了解死亡,如此或許才能讓我們真正享有活著的價值和快樂。

 


致 謝



 

此本小冊子可以順利付梓發行,要感謝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楊逸涵女士,提供許多專業上的經驗分享,以及大A學習基金會的夥伴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協助校稿。

 

 

首版千冊的印刷資金來自於各方的捐贈,電子版也將提供大眾免費索取印行,請自於大A學習基金會網站 或是『與生活教練對話』部落格下載。

 

 

唯請尊重大A版權所有,如能將此冊傳於需要的人手中,也是成就了十方善緣,謹此致意。  穆景南  2008年7月23日

 

 




 


 

 


 

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回向


自在慈母 大德


安安 妮妮 羅婉伶三位小朋友


及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三障消除 身心安頓 一切無礙



自在恭敬合十祈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自在居 的頭像
    自在居

    少欲知足 靜默養道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