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justin 美圖


美佛慧訊   九十九期    作者達定


請聽  Foolish Heart http://desuky.com.ne.kr/er/er-foolish.wma


 逃避壓力,不如如實面對,重新定位、重新規劃,重新出發!


重新定位,重新規劃


  發洩情緒、尋求刺激是西方心理學處理壓力的方式之一,這樣只會將事情弄得更糟、壓力更大。減少不必要的壓力源、提高自我能力、休息與睡眠、調整飲食、舒解放鬆、轉移目標等,皆可收一時治標之效。

  當壓力暫時抒解,心平氣和之後,我們不該再渾渾噩噩、麻木不仁地繼續在壓力下過日子。其實壓力像一面鏡子,是生命的警訊,要求你停下任何事去正視他,去探索自己的身心,去看清自己的弱點,甚至看清我們對生命真相的恐懼。

  人是不怕忙而怕閑的,經常忙碌,日子容易打發,連身體也會健康些。如果人生的意義與目標不明確,內心不踏實,清閑了無所事事,越是無聊,越多妄想,壓力越大。不明生命的意義,及缺乏人生的規劃,是最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必須用心、用智慧去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依緣起的生命觀為自己生命重新定位,重新規劃人生的目標。

  我們應該避開干擾,拿出時間,單純卻又深刻的省思,自己究竟將往哪個方向走;然後權衡事情的緩急輕重,讓生命發展與生活的步調趨於和諧。人需要的不是一個沒有壓力的狀態,而是在一個他認定的目標下,儘可能努力。

  無論多麼不滿意,人對現狀都會產生一種慣性。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於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維持現狀、拒絕改變,幾乎是人類的共同特質,抗拒改變的原因與內在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有關。

覺察壓力


  覺察壓力,是對抗壓力的第一步。要有所覺,才能找出真正的癥結。常常練習覺察自己在什麼狀況下,開始緊張,肌肉開始變緊,體會身心狀況的微妙改變。有了細微的覺察,才能意識到何時應該放鬆。要改變,最好先反省紀錄壓力出現的成因,是否有什麼特定的環境或行為?有些確定會引發情緒的情況,應該透過事前計畫來避免。從負面情緒反應的形成、環境與條件直探處理因應的慣性模式。這樣才能由後知後覺的認知,進步到當下的察覺,才能下手去調適。

  現代社會一切講求速成,而心智是絕非一蹴可即的,雖然沒有捷徑,但卻有明確的道路,那就是依緣起的原則所舖設成的;有意義的生命與速度或效率無關。重要的是你做了那些事及為什麼要做,而不是完工的速度有多快。達成目標的速度並不重要,目標方向正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是凡夫,必須循序漸進,首先應當清理心中的垃圾,才有時間及空間來增長心智!放慢腳步,化繁為簡,有效的運用時間;少欲知足,活在當下。

放慢腳步


  過去的人有很多閒暇時間去調適自己,但現在悠閒幾乎被視為負面的價值。19世紀興起的效率觀念,使得一個人的成就與價值,在於單位時間內可以做多少工作量,因此逼迫每個人追求速度和效率;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個人的壓力。

現在的人工作壓力大、急務纏身、窮於應付,每天追著時間跑,在壓力下一心只想著利用時間增加效率,甚至一心數用;進入數位時代,電腦運作速度以百分之幾秒來計算,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太慢,辦公室裡經常可見一群人,猛按滑鼠,同時開了十幾個視窗,嘴裡仍然不耐煩地喊著快、快、快。由忙而盲而茫茫然,這只會使人愈加陷入無法調適惡性循環的窘境,根本無法解決壓力的困擾。

  匆忙度日,深怕浪費了時間,就會漠視他人的存在,缺乏應有的關懷心。快速運作時,不能專注所作之事,謹慎觀察周遭的變化及警訊,以避免出錯或可能發生的意外,一切理性判斷、抉擇,皆因速度太快而散亂模糊,只能被迫做出慣性的反射動作,非理性的反應一再重覆,而置身於極大的危險當中,如同高速駕駛於崎嶇多變的山路。

匆忙之間完成的工作,品質勢必會出問題。讓自己鎮定下來,不要急,不要趕著進行手邊的工作。事緩則圓,專注所以極少犯錯。天下沒有比改正錯誤更費時費力的了。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排滿了事,卻一件都做不好。

  要練習把生活節奏變慢。上班時間慢不下來,沒有關係,先從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做起。從吃飯慢、說話慢、動作慢開始,最後做到即使動作快,但是心裡也不慌張,整個人就會穩定下來,多留些時間、空間,單獨思惟反省。

事緩則圓,緩字可免悔


  應事當熟思緩處。遇事先沉一沉,多思惟觀察、再慢慢解決。應事接物,常覺得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天下之勢,以漸而成;天下之事,以積漸而固。緩字是詳慎,不是迂緩怠緩,詳慎和緩才能從容中道。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化繁為簡


  要懂得割捨,才能簡樸;能割捨複雜、不需要的東西,無論是經濟、精神、心理生活都要懂得割捨,才能保持身心的安定平衡。越繁瑣複雜的生活,越多的需求,煩惱壓力也就越多。恬淡簡樸是養心第一法,越是簡化自己的生活態度,對調適壓力越有幫助。現代人擁有太多生活上不必要的東西,如果能把多餘的東西丟掉,只留下生活必需品,非但不會死,反而活得更快樂。

同樣的,我們的心,從電視、網路、電子媒體等,獲取很多不必要的資訊,使心散亂煩躁。如果我們能去除這些不必要的訊息與知識,則較易維持內心的平靜安住。

  當我們的腦隨時都被許多雜事打擾的情況下,當然無法集中精神思考,真正對我們人生重要的事情了。我們每天的生活,經常被毫不重要的事情淹沒。現實中大部份事情,對生命的影響都相當有限,也就是說,它們基本上不會對我們生活品質產生任何衝擊。能夠從各種無用的活動、工作中解脫,而將生命的精華,用於成就自己心目中最想得到的目標,想想看,你會做得多好!你可以利用最好的時間,集中精力於最有建設性的工作與活動中,這種高效率,必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

  我們不一定要做每一件事,真的非作不可嗎?適時回絕,往往能為自己的生活多爭取一些餘裕。不懂得說不,要求完美,大小事情不分緩急輕重,都要做得好,一件事情還沒完成,又攬一件事上身,如此惡性循環,必會感覺時間不夠用,沒有成就感。留空間給無常,給自己不能掌握的因緣,含蓄一點用十分把握作五分的事,才能游刃有餘。

  遇事應先度德量力,不可勉強;復應審勢擇人,小心謹慎,仔細體察。事情呈現皆是因緣和合,不必主動增減!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去做,是不得已的,勉強應付一下即可。要知道輕重,要愛惜時間。非關了脫生死之事,過得去就好,且隨他去,省得一節是一節。若能採取某種措施去改善狀況,就付諸行動。如果事情已無可挽回,或根本不符合自己生命的目標,就不需採取行動,就接受事實,隨他去吧!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放下不可改變的。

  懂得說「不」,強順人情,勉強世故,卻誤了一生大事,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拒絕。適時的回絕,往往能為自己的生活多爭取一些餘裕。有些事並不太重要,徒耗寶貴時間。而更壞的是,只忙於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這比什麼都不幹還要糟糕。拒絕自己做某事,或拒絕為他人做某件事。要真正小心謹慎,除了少管他人閒事,有時還得防止別人打你的閒岔。

遠離損友煩人


  明知某人很煩,有時為了短期利益,卻忍氣吞聲地忍受著。這是天大的錯誤啊!不論短期利益多大,損友帶來的長期負擔更大。我們的生命有限,不應該冒然將寶貴的時間與精力,交給別人去浪費。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莫因小失大,要愛惜時間,修行人常常為了要小事圓滿,因而失掉了一個大圓滿。

有效運用時間


  時間是人們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壓力的累積往往與時間的失控有關,在一定的時間內,有太多工作排隊等著完成。有效的時間管理,可以提升對事情的掌握,因而得以放鬆的方式去因應生活。千萬不要因為力求圓滿,而造成千頭萬緒的焦慮,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莫過於想做的事太多,結果不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反而想到每樣事的步驟繁多,而被做不到的情緒所擾,最後一事無成。這就是所謂的千頭萬緒,焦慮症候群。我們必須體認,時間有限,任何人都無法做完所有的事,想把每件事都辦好,僅僅是一種衝動。

  事情多未必會造成壓力,但面對一堆的工作,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是產生壓力的主因。這時如能有個明確的時間分配和工作計畫,讓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應該完成什麼工作,當一切工作都能按照既定計畫進行時,自我的控制感增強,壓力自然就變小了。

除了時間表也應該為所有工作做重要性排序,當時間或力量有限時,則量力而為,放棄比較不重要的工作,由於事前已有所考量,所以即使有所取捨,也不容易有遺憾,或產生其他有傷害力的情緒。

訂定明確的時間分配工作計畫,「迫切性」與「重要性」是影響時間運用的重要因素。要事第一,無論迫切性如何,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要知道「緊急」是指加諸在我們身上,應立即注意及回應的事,「重要」是指關係生命意義、人生目標整體方向的事,是一有時間就要去做的。至於其他的,都是對整體方向不相干的事。

解決之道


  一、感覺工作繁多,壓力來襲時,立刻叫停,暫時停止身心兩方面的所有活動。

  二、遠離壓力的境界後,退一步,從客觀角度思考,真有那麼重要嗎?萬一沒做到,會有什麼後果?誠實地面對最壞的可能。

  三、排除所有和完成最重大目標無關的工作。在完成一件事前,盡量避免其他事情的干擾,透過事前計畫,避免確定會耗費時間的人事物。尊重專業、充分授權,將聰明才智用於不是自己最擅長的地方,通常是很費事的。事不必躬親,在合適的情況下,請他人代理。

  四、情勢隨時在變,因此我們也應該隨時因應情勢,調整做事的優先順序,一次只做一件事。既然設定了優先順序,現在不動手,更待何時?萬事起頭難。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五、專心做手上的工作。在沒有完成以前,不考慮第二優先。

  六、不急不緩地進行手邊工作。匆忙之間完成的工作,品質勢必出問題。讓自己鎮定下來,不要急,不要趕。專注,專注減少犯錯。天下沒有比改正錯誤更費時費力的事了。

  七、工作完成前,不輕易停手。今日事今日畢,一次完成任務。通常打開信件閱讀後,我們會隨手擱置一旁,等有空時再回,如果是份問卷調查,除了找出時間外,還必須再度閱讀內容、熟悉格式才能填寫,對時間的運用是一種浪費,因此盡可能在著手開始一件事時,就有完成它的準備。這時才安心進入下一個工作。

少欲知足


  人為什麼會那麼「鬱卒」和憂慮呢?就是因為欲望太多,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越多的需索,生活就變得越複雜,煩惱也就越多;簡樸而少欲知足的生活,能使自己無欲而剛,心力堪忍,意志堅定。人心由於欲望太多,於是種種取巧傾囊而出,便是造成我們苦難的原因。

  把物質生活降至最低限度。欲望太多而不斷追求的人,有如餓鬼。餓鬼的長相是「皮包骨,肚子鼓脹」咽喉像針那麼細,給東西吃,入口就化成火。這象徵著我們每天都在往外追求,想要占有很多東西,卻無法滋潤自己的身心;現代人便是犯了這個錯誤──欲望太多、太貪婪,這種人是必定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而不快樂的。

  《八大人覺經》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雜阿含經》云: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處。世人愚惑,於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長養,任運貪著,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至死不捨。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善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檢討反省


  成功的人有個特質──不斷地檢討反省。

  千萬不要忘記,生活中唯一確定的事,就是因緣環境永遠在變,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應該退後一步,重新檢討一次自己的進步情形。多反省、懺悔,才能改造自己,向於清淨光明的未來。

  多聞思佛法、多修止觀,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多聞能知法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成就聞慧。閒居靜處,專精思惟。由相信聖言量,進而觀察、思惟、類比推求,成就比量之思慧。

  多修止觀:止能引發定,令心不亂;能增長覺知力、堪忍力、定力,念力﹙記憶力﹚。觀能引發慧,令心不顛倒。能增長正見、價值觀及判斷力,及如理作意,也就是理性思考。

  人生短暫,我們是要加強那份抵擋無常與死亡的執著,還是學會面對事實,看破虛妄而放下呢?觀無常、無我、一切都不決定的;觀如幻如化畢竟空,如夢幻泡影。觀知一切如夢幻泡影,所以不取相,如如不動。

活在當下


  如何增長自己的心智去因應無常多變的事物?隨時觀察自己的內心,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活在當下。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逝者已矣,來者不可追,如果我們不活在當下,就永遠探觸不到生命的脈動。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將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

  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過去的事,因緣業已過去而不存在。不論是多美好而令人懷念,或是多麼醜陋而令人追悔,都沒有必要沉緬於過去的情緒中。因為對過去的懷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情執,進而干擾對於當下的因緣作出正確的因應。

當然檢討與反省過去,以為後事之師是可以的,但卻沒有必要因此而影響當下的情緒。至於未來的事,由於因緣尚未成熟,也是不存在的狀況。雖然可以去計畫、去努力,但不必執著它一定得如己所願,而期待的情緒,常常染著著掌控的意圖,因而引發煩惱;即使未來果真能如其所願,然而卻會如火益薪地長養貪欲;如果不如預期,難免會失望或憤憤不平。有時與其憂慮失敗,期待如願,還不如盡己所能去努力耕耘,實在沒有必要因不存在的未來,而影響當下的情緒。

  排除了執著過去、未來的不存在,剩下的就是「活在當下」了:對當下的起心動念,清清楚楚,並了知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與消散的過程中,是無常無我的,也是畢竟空寂的,而不取著,這就是正知正念。這是行者應有的智慧與生活態度。如此「先以習成性,次以性養習」,鍥而不捨,所有的苦難,自然就會終止了。

  外在的情境並不會給我們壓力,當我們的心與因緣和合的情境接觸時,由於凡夫執取一切都是真實的,而起常樂我淨的顛倒,令自己無法承擔,壓力才會產生。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變外境,而只向內對治煩惱的根源。根本究竟的方法還是依於「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的勤修四念住,這樣既能一方面去除壓力源頭的非理性情緒,再方面也能增長心智承受壓力。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壓力絕對不是來自外境的,多數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源自煩惱所引發的愛欲情緒,多數人只想加強那份掌控外境、抵擋無常的執著,於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而失去後又引起憂惱。」

  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於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目。由於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壓力;心智不足又再引發煩惱情緒,成為新的壓力源,如此惡性循環,壓力當然越來越大。

  雖然我們已經多少理解無常無我的道理,但由於無始劫來的無明,在心理上卻對無常無我,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厭惡感。我們想要的是常、是永恆、是期待永遠不變的安全感。我們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於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強那份來抵擋無常、抵擋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繼續執著永恆。短暫的一生,我們是要加強那份抵擋無常於死亡的執著,還是學會面對事實,看破虛妄而放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