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可餵飼料的可愛小金魚



 








食療藥補 得看天時、地利、人和

 

中藥用藥安全宣導短片ASF檔

 















氣候漸漸轉涼,坊間開始吹起一股進補風潮,許多民眾感受到這波強烈寒意,準備各種食材補湯,為自己暖暖身。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陳柏全醫師說,其實四季都可進補,要依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來補,中醫食補以預防疾病為主,包括無病防病及有病防變,根據不同病情,配合病人的體質,及精神、環境(地域、天時)等因素來調整用藥。

中醫將體質分為陽證,包括臉紅、胸悶、脖子緊、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小便黃、大便硬、情緒浮躁、舌苔黃、舌質紅、脈洪大,而陰證體質包括氣虛體質,像容易疲倦、面色淡白、胃口不佳、大便較稀、不愛喝水、易流汗、常感冒者;血虛體質較常發生於女性,即所謂的貧血,這種人的經量較少、精神不佳、容易疲累、頭暈、心悸、手腳麻木、頭髮乾枯;陰虛體質者容易口乾舌燥、便秘、小便較黃、潮熱、怕熱、盜汗、易怒、失眠;陽虛體質容易手腳冰冷、疲倦乏力、腰膝酸軟、遺尿、遺精、夜尿頻、大便稀,陽萎、早洩等症狀。

陳醫師表示,通常氣虛、血虛、陽虛體質的人較適合平常市面上常見的溫補食療藥膳,不過要特別注意,感冒、發炎性疾病、陽證體質及陰虛體質者,則不宜吃平常溫補的藥膳,其他像孕婦、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者,要由專業中醫師辨明體質後,再調配藥膳使用。

冬令進補以健脾胃、養腎氣為主,一般可常用大棗、蓮子、芡實、扁豆、山藥之類煮粥食用,以幫助消化,強壯脾胃芝麻、葵花子、葡萄乾、花生、桑椹、栗子、核桃等,由於性味平和,煮粥食用也可達到補腎效果。

八寶粥則有健脾益腎及養血安神作用,十全大補湯可補益氣血、減輕手腳冰冷、怕冷等症狀,並增強體力。平時可在食物中可酌加黃耆、當歸、枸杞、山藥、杜仲、何首烏、肉蓯蓉、仙靈脾、地黃、桂圓、麥門冬、茯苓、白朮、人參,都是抗老化、強壯作用的中藥材


中醫藥資訊網的用藥常識











*  了解自己體質的寒熱差異
*  服用中藥的禁忌
*  生理時鐘表
*  作自己健康的主人



 

 



過了立冬,天氣一天天轉冷,又到了國人吃補養生的季節。中醫師提醒打算進補的民眾,一定要先就醫由醫師確認自己的體質,再選擇合適的補品,免得愈補愈大洞,養生不成,反而賠上健康


三軍總醫院中醫科醫師蔡運寧透露,她就碰過一名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家人為了幫她補補身子,燉了一鍋補品,結果吃完隔天就過世。


蔡運寧說,類似這種「補錯」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大多數民眾認知不足,渾然不覺,還是大補特補。開業中醫師吳明珠最常碰到的例子,就是媽媽擔心正值青春期的女兒長得不夠高,一到秋冬季節,不是煮麻油雞,就是燉薑母鴨,硬是要女兒塞下肚,但吃了幾鍋下來,身高依舊,臉上卻冒出一顆顆小小的粉刺來。


台灣氣候熱 溫補更適合



吳明珠表示,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太一樣,吃補的內容也應有所不同。此外,台灣地處亞熱帶,即使到了冬季,也不會出現大陸東北方那種嚴寒的天氣,因此不適合太燥熱的食補。若真要選擇食補,她建議不妨從溫補著手,如果真的屬於怕冷的虛寒體質,可再視情況加些偏燥的藥材,這樣才不會補出問題來。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中醫科主任黃中瑀表示,一說到要進補,國人最常採用的是人參、當歸及黃耆等,偏偏這些又都是辛溫燥熱的藥材。對一些體質陽亢燥熱的人來說,無疑是火上加油,不僅容易上火,且會併發口乾舌燥等不適症狀,可說是補錯了。


熬夜族 陰涼補法去火氣



臨床上,他常碰到一些輕微著涼的人,易有頭暈、頭痛且容易累的毛病,自認為身體太虛而進補,結果進補後腸胃虛火,濕熱上身,頭暈及頭痛加劇,愈補人愈虛。另有些常熬夜的夜貓族,屬陰虛體質,吃了肉桂、人參的十全大補湯後,陰虛更嚴重,口乾嘴破、睡眠不好、眼睛泛紅且眼屎變多,整個人看起來反而糟透了。


黃中瑀認為,這些人若真要吃補,應採陰涼補法,可選玉竹、菊花、麥門冬及枸杞等清熱涼補的藥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黃裕昌感慨說,只要飲食均衡,國人的營養其實都很足夠,不用再補。若非得進補不可,也應找中醫師就診,待確認體質後,再依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補品,不要人云亦云,亂補一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