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戒規是解脫 不是束縛



何況學佛者乃欲上求佛道 更應嚴尊戒規


蔣 鑫










禮儀,是一種規範,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中國佛教的禮儀不僅包含佛教的行為規範,而在這種行為中更蘊藏著中華文化。


禮儀在某種角度來講也可視為,維護人們日常生活當中行為的潛規則,因為它畢竟不像法律那樣具有強制性。


遵守、認識與運用禮儀規範,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自在與超凡。


 


禮儀有很多種,下面著重介紹一下關於居士進入寺院的一些禮儀常識。




一、入寺廟 服裝要整潔樸素


寺院是一個莊嚴、神聖的地方,一進去就可以給人一種超然的感覺,自然我們的服裝也會對這種環境起著一種襯托作用。


不同場合有著不同的穿著要求。去寺院參訪與禮佛時,我們最好穿著樸素大方,應避免穿顏色鮮艷及過於另類的服裝。尤其女士進入寺院盡量不要穿得過於暴露與鮮艷。


無論男女入寺參訪應著寬鬆之衣,以便於禮拜,否則衣褲過緊,禮佛跪拜會很不方便。服裝的搭配通用原則是,莫過於得體大方,這樣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會適用。


 


二、見僧人禮儀


在寺院當中,必然會遇到出家師父。出家人捨棄世間的五欲六塵,每日在那種清淨的院落裡修行梵行,他們代佛說法,開導群生,無論是他們的德行還是行持,都是值得我們去禮敬的。


 


通常來講,在寺中行走時遇見出家人應恭敬合掌,同時口中可以說:「阿彌陀佛」或「師父您好」,以示恭敬。


 


在這裡需要注意幾點:


1、在厠所中不得禮拜問訊


2、手中捧經典佛像時不得禮拜問訊


3、手捧其他雜物時不得問訊。


 


其總的原則無非就是處處體現著恭敬即可。至於如何稱呼,我們可稱僧人為法師或師父,若知道師父的法號則可以加上師父的法號稱某某法師或某某師父。
 



三、進入殿堂 不得由中門進入 當從旁門入


一個大的寺院會有很多的殿,例如: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那麼我們進入殿堂需要注意些甚麼呢?


 


入佛寺時,不踏門檻(門底下之門板)需跨腳而入,是為禮也。子曰:「君子入不中門,行不屢閭」古代下品官入高府第,皆得從旁門入,佛寺乃法王寶殿,進入佛寺,當遵守佛寺禮節,莊嚴不得隨便,以免增長我慢心及不恭敬,可免犯不敬三寶之罪。


 


有些殿堂會有供果,常見有的居士會隨意拿取,這都是不如法的,因為佛前的供品都是十方三寶物,我們若隨意拿取,罪過是非常嚴重的,還有的殿中會有法器我們不可以隨意擊打,因為有的法器是召集僧眾用的,若任意擊打會影響大眾的修學,罪過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佛殿當中我們可以繞佛,據經典記載是有很多功德的,但我們要注意旋轉的方向,應該是右繞佛,即順時針,不得逆旋,因正旋表示恭敬之意,這也是源於印度人的禮儀與習慣。


 


在殿堂中不得大聲嘻笑及大聲說話,不要亂扔雜物及吐痰,這些都是沒有素養的表現,況且佛殿是供養佛菩薩的莊嚴聖地,我們一定要十分注意。


 


印光大師說,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所以我們處處要體現著恭敬之心,自然在心中就會有一種無形的約束,同時也可以收攝我們身心。




四、參加法會


在家學佛居士與寺院及出家僧眾的學修之一,便是參加寺院興辦的各種大大小小法會。


 


通常會每逢佛菩薩聖誕日舉辦法會,內容多為集眾誦經、禮懺、念佛、聽開示等。


 


參加法會期間一些大的寺院會人數眾多,那麼自然需要一種良好的秩序,所以一定要服從寺院常住的安排,主要包括上殿和過堂的時間、課誦內容等。


 


下面著重介紹一下關於參加法會時上殿誦經的注意事項:


 


上殿應著海青及居士服。海青是具有漢傳佛教特色及中國古殿服裝風格的服飾,為漢代人所穿著的服裝,一直延用至今。出家眾多著黃顏色及黑色海青,在家居士不可著黃色的海青,而一般穿著黑色及咖啡色海青。


 


穿著海青時最好搭配布鞋、長褲,若穿皮鞋及短褲會顯得不倫不類,有失莊嚴,另外海青的袖子很大,裡面不宜放置雜物和經書等,這樣走起路來會顯得很不雅觀。


 


在大眾集體誦經的時候,個人的聲音不宜過大,以自己能聽清為宜,因為梵唄念誦以清淨莊嚴韻律和諧為主在於攝心以至安靜調服諸根


 


還有就是,人多的時候因為地方的差異所致,可能會存在不同方言及唱誦旋律的不同,如果一味大聲唱誦,必然會聽起來非常淩亂。


 


在大殿排班的次序依次是,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所以在家居士都是站在後面的,而且是穿著海青的站在在家眾的前面,未穿著的站在最後面。
 



五、住宿


上面談到入寺及參加法會,那麼有可能我們是在異地參加法會,這就需要在寺院借宿。一般來說若想在寺中住宿,首先應該到客堂,要說明來意,並出示相關證件,待知客師父及相關負責人允許方可入住。


 


要知道寺院的一切皆是十方常住物,在使用上一定要倍加節儉,珍惜自己的福報。若不小心損壞常住物要按原價賠償,更不得偷盜寺院的東西。


 


寺院生活一般很有規律性,例如作息時間、過齋(吃飯)時間及以上殿時間等,這樣一來就需要我們的配合及自覺遵守寺院的安排,以免影響他人的學修生活,否則便失去了參訪的意義了。




六、其他必須注意事項


寺院會不定期的舉行講經開示,這也是在家居士親近三寶的最好方式,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也是我們出入寺院及親近僧寶的最終目標和意義。


 


參加開示要以恭敬心聽法師講法,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法師說法,不要交頭接耳、相互攀談及喧嘩。佛法應在恭敬中求,法師為代佛說法,教化眾生,人天所應恭敬,這就要求我們生起恭敬謙卑之心。


 


此外有很多寺院規模很大,會有很多部門和弘法工作要做,我們也可以憑著自己的一技之能參與到寺院的工作當中,作義工,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佛法的弘揚與傳播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以報三寶之洪恩。


 



下文引用網路文章


持戒精嚴 自可證得佛性



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


持戒清淨自可修得無上菩提,而研究佛戒,乃在戒己之身心不犯,而非拿戒律之尺去量他人及毀謗他人之言行,若己犯戒,何德服人!


佛戒乃直指人心之不良習性,得令眾生知法不犯、循規蹈矩、修法無礙,與國定法律可令人民知法不犯,社稷自可安居無事,國家得能康強富樂,事理相通!


 



君子當不受戒律拘束


戒學者、深思之,實乃一門修養學,一位有涵養之人當不受戒律所拘束,其行高尚不阿,一切皆自然合乎戒規所謂:君子處事自然坦蕩,不偏不倚,不貪不嗔不癡。



 


以五戒而言,一位有修養者:


1.自然不殺生而茹素,將動物活生生的殺死烹煮,是仁慈心之不足。孟子:「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當發慈悲心,不殺生!


2.自不會偷盜他人之物,佔為己有!


3.自不會邪淫,訪害家庭、奸污貞婦良女,破人名節!


4.自不會妄語,欺騙他人感情及詐取他人錢財!


5.自然不願喝酒(酗酒)昏智亂性做出後悔不堪之事!


如此一切皆合乎自然理性,發露善良本性,又何需戒律來約束呢!


故戒律乃對涵養不夠、是非不明、品行不端之人所設立,守戒律乃修養上品人格君子所必須遵守,遑論修佛道者,更需嚴守不犯!



 



引用香港佛教月刊



iv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