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歸於佛,當願衆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請聽 普賢菩薩十大願
智 慧 法 語
佛光菜根譚 星雲大師著
求福當求永久福,增壽當增無量壽;
求福當求智慧福,增壽當增慈悲壽。
求福當求智慧福,增壽當增慈悲壽。
要想成功,必須發奮;
要能發奮,必須知恥。
要能發奮,必須知恥。
往好處看,往大處想,
往細處察,往深處解。
往細處察,往深處解。
見義能從,常情所難;
見義樂從,賢德所尚。
見義不從,世人所悲。
見義樂從,賢德所尚。
見義不從,世人所悲。
消磨時間即是糟蹋自己,
浪費精力即是摧殘自己。
浪費精力即是摧殘自己。
求健康長壽,要慈悲護生;
求財富利益,要布施結緣;
求眷屬和樂,要忍耐謙讓;
求聰明智慧,要知解通達。
求財富利益,要布施結緣;
求眷屬和樂,要忍耐謙讓;
求聰明智慧,要知解通達。
病,是接近道心的捷徑;
苦,是接近奮發的機會;
忙,是接近價質的要途;
缺,是接近圓滿的階梯。
苦,是接近奮發的機會;
忙,是接近價質的要途;
缺,是接近圓滿的階梯。
親切和藹可以生財,慈顏愛語可以處眾。
人要自尊,但不可傲慢;
人要自謙,但不可虛偽。
人要自謙,但不可虛偽。
真誠中的識見,是大識見;
患難中的擔當,是大擔當。
患難中的擔當,是大擔當。
明理可以判斷是非,不惑可以分別善惡。
是非善惡,為人不可不辨也。
用慈悲的心靈關懷眾生,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物,
用慈悲的話語隨喜讚歎,用慈悲的雙手廣做好事。
用慈悲的話語隨喜讚歎,用慈悲的雙手廣做好事。
施捨真理是上等施,急公好義是中等施,
濟貧救苦是下等施,施不甘願是劣等施。
濟貧救苦是下等施,施不甘願是劣等施。
假如你擁有戒定慧,溫馨一定靠攏著你;
假如你追求真善美,朋友都會包圍著你。
假如你追求真善美,朋友都會包圍著你。
稱人善者,人亦道其善;喜人有者,人亦樂其有。
能知恥辱,必能成大器;
能知己短,必可成完人。
能知己短,必可成完人。
社團的慧命在文化、教育
文化可以淨化心靈, 教育可以改變氣質,根除煩惱。
社團的發揚在慈善、集會;
慈善可以拯濟色身, 集會可以達成共識,匡扶大眾。
修身修口修佛心,
修自修他修人我,
修時修地修密行,
修福修慧修禪淨。
修自修他修人我,
修時修地修密行,
修福修慧修禪淨。
做事要有戰鬥的精神,修行要有降魔的決心。
柔和的音聲令人心生歡喜,
正義的音聲使人盪氣迴腸,
慈悲的音聲讓人終生難忘,
讚美的音聲給人如沐春風。
修行者什麼都可以失去,
唯有慈悲愛心,不能捨棄;
學佛者什麼都可以容忍,
唯有毀佛謗教,不能姑息。
因為慈悲愛心最寶貴,護持真理最重要。
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
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良藥苦口利於病,澹泊明志利於心,
忠言逆耳利於行,清淨無求利於心。
忠言逆耳利於行,清淨無求利於心。
恩必施於有功,不可妄給私人;
威必加於有罪,不可濫及無辜。
威必加於有罪,不可濫及無辜。
用慧心觀照五蘊皆空,用自心領導六根生活,
用信心開發自我潛能,用慈心與人和諧相處,
用孝心重整倫理道德,用愛心擁有快樂生活,
用悲心成就利生事業,用喜心涵容宇宙萬有。
用信心開發自我潛能,用慈心與人和諧相處,
用孝心重整倫理道德,用愛心擁有快樂生活,
用悲心成就利生事業,用喜心涵容宇宙萬有。
龍要游到大海裡應付猛浪,才能活動自如;
獅要跑到山林裡擊敗群獸,才能展現英姿;
鳥要飛到虛空裡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
人要走到社會裡承擔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獅要跑到山林裡擊敗群獸,才能展現英姿;
鳥要飛到虛空裡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
人要走到社會裡承擔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
耳中清淨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耳中清淨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神通敵不過業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空無。
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慧是寬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
真正的財富是知足。忍耐、寬厚、包容、知足,人生之四寶也。
留一點慈悲的種子,可以讓世人享用和平的果實;
留幾句愛語的和風,可以讓人間充滿尊重的溫煦;
留一份善美的信仰,可以讓眾生獲致得度的因緣;
留無限歡喜的言行,可以讓後人心生深遠的懷念。
留幾句愛語的和風,可以讓人間充滿尊重的溫煦;
留一份善美的信仰,可以讓眾生獲致得度的因緣;
留無限歡喜的言行,可以讓後人心生深遠的懷念。
倏忽因緣,點滴把握,則跟前一時,
跨越千載;一時不異千載。
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則雖經千載,
盡在一時;千載不異一時。
堅定的信仰,在一念之誠;
至誠之一念,一切可感動。
至誠之一念,一切可感動。
在學識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養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真正的殘疾,
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中沒有慈悲和包容;
真正的缺陷,
不是環境的困頓蹇厄,而是自己喪失信心和勇氣。
每一時間都是黎明,每一挑戰都是機會,
每一逆境都是考驗,每一善行都是創造。
每一逆境都是考驗,每一善行都是創造。
養生之道,在於吃得淡,吃得粗,吃得少;
處世之道,在於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處世之道,在於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惟有愛惜力量,養深積厚,才能蓄勢待發,實現理想;
惟有愛惜眾緣,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
感恩 星雲大師 jenni 智慧法語 justin 贊助美圖 良駒梵唄分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