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謝  j  分享美圖 


美佛慧訊   九十九期   作者 無題



社會結構快速變遷,多元而混淆的價值觀、複雜的人際關係,致許多現代人不斷地與時間、體力、工作量、新的知識及科技賽跑,疲於奔命中不知不覺的產生壓力.....

前 言   


原始時代的人在生命受到威脅,或與猛獸摶鬥或逃命,或因天災、氣侯變化及食物需求而產生壓力。

  現代人的生活,生命並沒受到威脅,卻時時充滿壓力。隨著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多元而混淆的價值觀、複雜的人際關係、日新月異的科技知識,使得許多現代人在不斷地與時間、體力、工作量、新的知識與科技賽跑的過程中,疲於奔命。生活中每個層面幾乎時時都會改變︰工作、家庭、家人、社會,無一倖免。

  生活一天天愈益複雜,各種改變一波波無情地湧上來。改變帶給人們壓力,更擠的環境、更多的選擇及誘惑、更高的要求、更快的腳步,人必須努力適應新的生活情境,就像一種永無止境供給與需求的關係。尤其是新興的通訊科技,如手機、網路,不但沒有省下時間,沒有使生活輕鬆些;反而是延長了每天、每週的工作時間,嚴重的影響家居生活,晚上回家,必須打開語音信箱,打開電腦看看email。

  假如只有我一個人這麼忙也就算了,但大家都是這樣,我怎麼可以不忙,不知為何而忙?不忙又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壓力好像更大,只有糊裡糊塗地繼續忙下去。

  其實面對每天的緊張忙碌,日復一日的大小瑣事,即使厭倦卻又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在一堆忙亂中理出個頭緒來。

  每天的例行工作負荷、身兼數職的角色扮演、個人的情緒起伏、周遭的突發事件,許多人見面時都忍不住的說:「壓力好大啊!」但是,說歸說,當事者是否真的知道,生活壓力可能已經大到足以危害健康的地步。反省一下,是否已經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了?和人共處時,會不會因為太忙太累而不耐煩?對工作感到挫折不安、鬱卒憤怒,甚至對自己的未來也有這種感覺?有沒有覺得自己已被逼到極限?不知去年是否就有這種感覺?將來還會不會持續有這種感覺?

  在美國,約75~90%的人看病是和壓力有關,另外估計與壓力相關的缺席率、疾病、流動率、效率減低和過勞死,每年至少付出數千億美元的代價。

有研究指出,約有50~80%的疾病與壓力有關,如︰胃潰瘍、高血壓、偏頭痛、氣喘、過敏,甚至癌症和不孕都和壓力脫離不了關係,在台灣至少有三成以上的人因為壓力太大,出現身體的問題,醫生稱之為「心身症」。但是大部份人卻在內科、神經科、心臟科等,治療他們的頭痛、失眠、胃潰瘍、胸悶,而不知道應該針對心理的壓力去下手。

  到精神科求診或尋求諮商的人以中年的女性居多,多數是和家庭有關的壓力,例如夫妻感情問題、婆媳問題、子女教養問題。雙薪家庭中,約有四成的父母,自認為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幼兒,這些正值工作衝刺期與家庭建立期的年輕人,常常兩邊不能兼顧,而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上班族則都以和工作壓力有關,如醫護人員、警察、社工人員、乃至小學老師。就連學生也有很多壓力。長期壓力累積,不能調適的結果,就有人就走絕路去自殺。

你有壓力嗎?


  我們來做一個測驗,請就下述情況,依程度輕重,給予1到10的評分

  一、 覺得沒有時間休閒放鬆,整天只記掛著工作。覺得工作多到無法應付,時間永遠不夠用,心情因而急躁,理所當然的分秒必爭;以上班族最常擔心的遲到為例:擠在車陣中,焦急的等待紅燈,左張望、右張望,燈號怎麼還不變?隨著時間一秒秒的過去,心跳、血壓也跟著往上升。開車永遠比速限快、不讓行人、有空就鑽,衝黃燈甚至於闖紅燈,就連走路也快得不得了。經常同一時間不只作一件事,連吃頓飯也不能專心。說話節奏快得像機關槍,老是沒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就打斷對方的話題。

  二、 注意力經常無法集中、思考缺乏彈性、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弱,容易發生意外事件。

  三、 容易發怒,遇到挫敗時,甚至一點小事就失去耐心而發脾氣。

  四、工作倦怠、心情鬱卒,有失眠問題,要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才上床入睡;有時上床後又思潮起伏,牽掛著很多事情,難以入睡,乃至須要借助安眠藥。睡眠品質很差,多夢,總覺得睡不夠,早上不想起床。

  五、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老覺得別人都不欣賞自己,要求自己太多,因而感到心力枯竭而失去信心,覺得憂鬱、意志消沈,甚至於認為將要失控。

  六、擔心自己的經濟狀況。

  七、需要借煙酒、藥物、零食,玩電動、上網、看電視等,來抑制不安的情緒。

  八、非生理因素所引起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增加。頭、頸部、肩膀與背部肌肉緊繃。消化系統出問題,例如胃潰瘍等。另外心跳急促、胸痛等。

什麼是壓力?


  Pressure單位面積上所受之力稱為壓力強度。亦稱為壓力。

  Stress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的一種緊張(Tension)不安的狀態,此種緊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可以是泛指任何造成生理或心理不正常的干擾。但通常是指精神壓力。

  心理學家Cannon於1925年首先提出「壓力」一詞,若感覺具有危險威脅性時,就準備進入「戰」或「逃」的狀態,但戰或逃都不是適當的反應,其備戰狀態本身就是一種壓力。

  壓力是單位面積上(心智)所受(壓力源) 之力。壓力源是引發壓力之情境,除了來自於外境的變化無常,主要是自己的煩惱情緒。受力之單位面積則是心力與智慧。心力即堪能性,包括了意志力、忍耐力;智慧則是依於理性思惟後之抉擇與行動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壓力絕對不是來自外境,而是自己的心智不足,由愛欲及煩惱所引發,最常見的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另一方面則是害怕失去已得到的或失去後的憂惱。壓力多數是自己給自己的。

壓力有時具有正面的意義


  適度壓力的刺激,有時會令人事更有效率,發揮潛在的長才,而有益於個人成長。甚至有時營造適度壓力,增加動機,會讓我們更有衝勁去完成任務,激發潛力。從容專注面對壓力,處於身心平衡的狀態發揮實力,長期下來可增長心智,並更有效的因應情境變化。

  示警功能:壓力來時可能是生命渴求重新定位,或是身體盼望呵護的警訊。面臨壓力帶來的警訊,應該停下任何事,立刻探索自己的身心,為自己的未來重新規劃定位。危機和痛苦是促進個人成長的良機。內在的聲音警示我們要停下來留神步步逼近的危機。

壓力與健康


  面對壓力危機,身體會分泌交感神經素與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荷爾蒙,幫助人因應危機。而這些反應,極可能造成長期效應,導致身體更加虛弱困頓,許多疾病因而產生。其中,交感神經素會讓人的心跳加快、血流上升。而交感神經長期太興奮,「首先會影響心臟血管,」交感神經素太多,血壓與血清膽固醇在壓力下都會增加,血液會較濃稠,易阻塞,易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醫學研究也證明,交感神經太興奮,會使人突然心律不整,中風與冠狀動脈心臟病。

此外,由於壓力會降低T-淋巴細菌數,免疫系統效力減低,可能因而導致過敏反應、氣喘、甚至癌症,而壓力導致的肌肉緊張並拉緊,常被認為是緊張性頭痛、背痛、頸部與肩膀酸痛的主因。生理心悸、胸悶、血壓升高、頭痛、多夢、失眠、腹瀉、沒有食慾、全身無力、血糖升高、膽固醇濃度上升、紅斑狼瘡、痛風、肌肉緊繃、胃潰瘍、內分泌失調、癌症等,可怕的是,這種的侵害過程無聲無息,所以一旦病發,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壓力形成的原因


  有時是因為自我期許與自已的能力差距太大,生理和心理便會有不同情緒的反應,而自已未必察覺得到。

  壓力源:在週遭生活環境中,任何一個對身心有威脅感的刺激或是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的心或境出現時,就是所謂的壓力源。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發生改變,是最常見的一種壓力源。

  壓力源來自多方面,從境界上來說有:生理上的-熱、冷、飢餓、疲倦。生活發展上的-上學、謀職、結婚、適應年老的父母、親友死亡。環境上的-噪音、空氣污染、缺乏資源、缺乏空間。人際關係的-與同學、老師關係不好、社交生活型態改變。社會文化的-文化環境差異、角色期待、價值觀念或社會經濟地位改變。

  從心理上來說:失望、感覺到危險、挫折、失去信心、否定自我等負面情緒。乃至貪愛執取等情緒,其實所有的煩惱心所都是壓力源。

  根本煩惱六者:一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見。

  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期許過高也是壓力源,有時因為自我期許與現實自已的能力差距太大,生理和心理便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而自已未必察覺得到。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壓力絕對不是來自外境的,而是自己的心智不足,由愛欲及煩惱所引發,最常見的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另一方面則是害怕失去已得到的或失去後的憂惱。壓力多數是自己給自己的。

  其中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也就是忙(心亡)與急躁,是最常見的通病:永遠處理不完的纏身瑣事,也是最常見、卻最容易為人所忽視的一種壓力源。日復一日地在重複的工作中打轉,沒有喘息思考的時間、沒有努力付出後的成就感,遙望未來,不知盡期為何,肩頭上的重任,既無法棄之不顧,又缺乏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壓力在不知不覺中,已悄悄爬上心頭。

  專注所作之事,應對外境之變化,在壓力下,一心只想著利用時間增加效率,甚至一心數用;匆忙度日,深怕浪費了時間,就會漠視他人的存在,缺乏應有的關懷心。快速運作時,不能專注所作之事,謹慎觀察周遭的變化及警訊,以避免出錯及可能發生的意外,一切理性判斷抉擇皆因速度太快而散亂模糢,只能被迫做出慣性反射動作,非理性的反應一再重覆,而置身於極大的危險當中,如同高速駕駛於崎嶇多變的山路上。

  不急不緩地進行手邊的工作。匆忙之間完成的工作,品質勢必出問題。讓自己鎮定下來,不要急、不要趕。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專注,所以極少犯錯。天下沒有比改正錯誤更費時費力的了。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排滿了事,敷衍了事,多留一些時間空間單獨思惟。

  化繁為簡-少事少業,少欲知足。

壓力的反應


  當壓力來臨時,多數是隨著慣性情緒反應,而容不得理性思惟、評估抉擇,而逃避或壓抑。情緒反應常讓人長期處於更糟的焦慮、煩惱、沮喪、憤怒或冷漠的情緒中,無法有效地因應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負面情緒越多,壓力就越大。重複暴露於壓力下,往往造成生理、心智的耗盡狀態,產生無助與無望感,此種「耗竭」,讓我們對生活不再有衝勁,不再有活力,甚至對人生感到挫折與枯竭,除非能量的適當補充與滋潤,乾涸的身心將無法再對自己或他人做有意義的付出。

  即便能處變不驚,不隨情緒而衝動,但也可能是一般的負面反應,包括:防衛、壓抑、逃避等。我們須要有智慧,才可以聖謀能斷,當然佛法中的智慧→無所得、四念處都是最好的抒解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