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


藥你生病



本書特色
本書真實揭開藥廠的真面目
罔顧大眾健康而一再販賣恐懼
讓您對藥廠的惡行惡狀
有更清楚的了解!


本書巧妙揭開醫學權威背後的真面目
把藥廠不遺餘力讓民眾人人自危
服用藥物的實情,一五一十攤在陽光下
看完這本書
你會對藥廠如海盜般的惡行惡狀
感到怒不可遏!




◎賣藥給每個人◎ 給醫生的甜甜圈
◎與與名人共舞◎與病人合夥
◎疾病中的風險◎廣告出來的疾病
◎塑造公眾的感覺◎檢測市場
◎安撫監督者 ◎反轉銷售功能


販 賣 疾 病


許禮安  醫師



「那些全球性的大藥廠,現在野心勃勃的把行銷策略瞄準所有健康的人。日常生活的情緒起伏化身為精神疾病,平凡無奇的抱怨變成可怕的病況,還有愈來愈多正常人被歸類為病患。」(005頁)


「報導中說,銷售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改變人們對日常病痛的想法,把『自然的過程』視為醫學上的疾病。……『未來,我們可以目睹更多由藥廠主導創造疾病的現象。』」(008頁)


「製藥界現在會定期贊助重大醫學會議,探討疾病定義,並加以修訂。…可想而知的是,對疾病的定義愈寬廣,可能納入的病患就愈多,藥品的銷售市場也愈大。」(009頁)


「販賣疾病所用的促銷策略各不相同,但其中最常用的元素就是推銷恐懼。」(010頁)


「本書旨在讓讀者了解,為了擴充藥品市場,製藥界千方百計促銷,甚至把許多正常的生命現象也變成疾病。」(012頁)


 


第一章  賣藥給每個人—膽固醇過高


「讓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生病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就是跟消費者直接推銷藥品與疾病的觀念。」(028頁)


「事實不然—重要的是究竟有沒有降低得到心臟病的風險。由於膽固醇問題已經成為一種病症,因此可以從是否降低膽固醇來判斷治療是否成功,彷彿膽固醇本身就是問題所在。」(028頁)


「最重要的『問題』,是找出減少罹患心臟病、中風,及提早死亡的有效方法,而『不是』一味關心膽固醇數量。」(028頁)


「富庶國家的貪婪和對死亡的恐懼緊密結合在一起—人們似乎直到死前最後一刻,都有辦法否認死亡的真實性。」(032頁)


 


第二章  給醫生的甜甜圈—憂鬱症


「他對於觀察到的現象感到可怕,所有醫生日漸把焦點放在藥物療法,愈來愈少『了解病人在整個環境下的全人醫療』。」(044頁)


「三分之一的人患有憂鬱症及其他精神困擾的傳統數據,已經直接受到挑戰。這個曾經被廣泛引用的估計,已經急轉直下,從每年30%以上的比例,降到20%以下。」(046頁)


「想要出名的時候,用危言聳聽的數據唬人也是一種辦法。」(046頁)


「這份研究中說,被畫分為『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大約有一半都沒有尋求適當的醫療。這就是就醫率偏低的證據。但是這份國際性研究也發現,接受治療的人當中,至少有一半並不需要治療。」(048頁)


「把一群原本沒有憂鬱症的人,貼上『可能罹患憂鬱症』的標籤,就可能對人造成潛在傷害。」(049頁)


「她拒絕『每一種病都必須開藥』的模式—因為病人『有缺損』,所以需要醫師『修理』。她認為醫、病關係應該有更深厚的內涵。」(053頁)


「但是有時候,生命中最自然、最正常的過程卻被視為病態而加以販賣,必須用藥物治療。有時,由於名人的代言,使行銷更具奇效。」(056頁)


 


第三章  與名人共舞—停經症候群


「把婦女生命中的自然轉換過程『雌激素流失』視為病症,至少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當時跟現在一樣,也是以藥廠邀約的名人為中心。」(061頁)


「『停經症候群已經變成醫療化了,這對女性毫無益處。』……『停經症候群是自然的身體作用,而非疾病,不是機械式的需要治療。』」(063頁)


「相反的,社會與醫學界間由於有著對老化、女性特質及性方面根深蒂固、廣為流傳的焦慮,因而有複雜的形象、想法來回相互作用。」(064-065頁)


「『停經症候群是正常的生理狀態,不是疾病。』」(067頁)


「更可怕的是,藥廠的贊助有時還會隱藏在某些媒體及大眾的活動中。」(071頁)


 


第四章  與病人合夥—注意力缺乏症


「就連全世界頂尖的生物醫學研究所之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也表示,此病的起因仍含糊不明,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注意力缺乏症是腦部疾病。」(080頁)


「愈來愈多人把不愉快的人類情感及有問題的行為劃分為必須服藥的『疾病』,會造成兩種現象:(一)減少從根本上去找出真正病因的壓力,(二)把複雜的社會問題變成個人問題,去除政治化。」(092-093頁)


 


第五章  化風險為病症—高血壓


「例如,給醫生和病患的廣告會宣稱,服藥可以降低33%罹患心臟病的危險性,卻沒有進一步說明,患者可能要連續服藥五年,才能使患病的機率從3%降低到2%。……用『相對』的說法,是降低了33%,但是用『絕對』的說法,則只是從3%降到2%,減少了1%。根據好幾個研究的結果顯示,如果民眾得到的訊息是絕對數字,服藥的傾向會比較小。」(103頁)


「他說,專家的推薦最後可能淪為以個人見解及信仰為基礎,而不是基於科學根據,這才是危險所在。」(105頁)


「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研究結果,公佈在《美國醫藥學會期刊》上:利尿劑在防治一種以上的心臟病方面『更勝一籌』,而價格則『較為低廉』。」(112頁)


「血壓指標可以凸顯出有更大的問題存在—『正常』的範圍被愈訂愈狹隘,使『愈來愈多人由健康族群被劃分為不健康族群』。」(115頁)


 


第六章  靠廣告宣傳出來的疾病—經前不悅症


「更糟糕的是,用一種醫學標籤解釋某些女性在月經來臨之前的嚴重不適,可能會因此掩飾了痛苦的真正原因。」(118頁)


「有愈來愈多廣告把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當成需要藥物治療的疾病症狀。」(121頁)


「『直接針對消費者的廣告,與教育民眾無關,卻與增加產品銷售量有直接的關係。』」(124頁)


「『經前症候群的觀念太模糊,彈性太大,幾乎每一名女性都可以和它扯上關係。』」(125頁)


「『總之,他們分明就是把普普通通的生活經驗當成精神疾病』。」(132-133頁)


 


第七章  塑造大眾的觀念—社交焦慮症


「藥廠喜歡『社交焦慮症』這個名稱,因為它聽起來需要藥物治療。」(144頁)


「藥廠企圖使正常生活與可治療疾病間的界限模糊化。」(145頁)


「照他的說法,我們都要先承認自己有病,然後才會變健康。」(145頁)


「有人提醒他,所有統計數字的背後,都有既得利益存在—或許是專業組織,或許是自利的研究人員,或是藥廠。……『許多疾病的患病人數都被過度高估,這都是行銷人員吹噓的後果。』」(146頁)


 


第八章  靠檢測打出來的市場—骨質疏鬆症


「骨質密度檢測的價值仍然眾說紛紜;相關藥物的療效不大,副作用卻很大;至於骨質密度未達一定程度究竟是不是疾病,也依舊沒有定論。」(158頁)


「那些廣泛向婦女推廣的骨質密度測驗,根本就是典型的『恐懼行銷』案例。」(158頁)


「在一片推廣骨質密度檢測及減緩骨質流失藥物的聲浪中,摔跤—許多人髖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而被忽視了。」(159頁)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健康,那是因為你所接受的檢測不夠多。』—鮑伯‧ 藍諾 博士」(167頁)


「最有效避免髖骨骨折的預防似乎是:跌倒。防範跌倒的計畫、整修步道、改善眼鏡度數等,全都是防止髖骨骨折的方法。」(170頁)


「大部分—不是全部—對醫學新技術的追求,都來自那些追尋新藥品及利益的投機主義投資者,而不是尋求新的診斷及治療的病患。」(171頁)


 


第九章  馴服看門狗—大腸激躁症


2001年,《刺絡針》雜誌的主編批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已經成了一個只會壓制反對意見的地方,無異『藥廠的奴僕』。」(185頁)


 


第十章  反轉銷售對象—女性性功能障礙


「但是現在醫療市場卻增加了一種新疾病:女性性功能障礙(FSD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支持者聲稱有43%的女性都受到這種障礙影響。」(195頁)


「藥廠希望藉由詳細分析尚未開發的市場機會,尋找新疾病(無論目前是否已核准的疾病)。未來,會有更多由藥廠贊助而創造的疾病。」(199頁)


 


結語  我們能做什麼


「有句話說:『如果給某人一把釘錘,他看所有東西都會像釘子一樣。』」(218頁)


「他們一致期待,共同建立一個提倡健康勝過販賣疾病的未來。」(219頁)


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雷‧莫尼漢/艾倫‧凱瑟斯/著,張艾茜/譯,世潮出版,20066月初版。SELLING SICKNESSHow Drug Companies Are Turning Us All Into Patients by Ray Moynihan and Alan Cassels


引用 許禮安讀書摘錄96-3-27(二)未時於安思書房http://tw.myblog.yahoo.com/jw!H7.e9yGTHkeinqVADO6sQCgXwls-/article?mid=25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