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與茶的因緣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

 

陸容


茶這棵大樹已在中國扎根了幾千年之久。綜觀中國積淀厚重橫亙悠久的歷史,茶與華夏民族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茶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人的國飲,無論在高貴奢華的宮廷還是在尋常百姓之家,都是無可取代的禮敬、待客之物。誠如茶神陸羽在《茶經》開篇中所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者,佳也。「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因而茶亦為僧侶、修行人之首選飲品。若深入了解茶的歷史及其文化,就會發現佛教與茶有著甚深的關係。

 

首先看茶的歷史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佛教的關係。佛教自漢朝傳入我國以來,便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茶的歷史及文化雋永而深沉,其中蘊含著中國人在道德、倫理、宗教、藝術等諸方面的人文理念。因此,飲茶不單純是為了解渴,他已經昇華為人們對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飲茶可使我們輕鬆寧靜,自在喜悅,滌除我們的凡塵之雜念,使我們得以身心安然。正所謂”為飲滌凡塵”是也。佛教也是為了滌淨心靈之凡塵,以求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為目的。所以,單就此目標而言,佛教與茶有著某種精神的契合。因此,自古僧人喜好飲茶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據《茶經》記載,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之禮儀。到了唐朝,隨著禪宗的盛行,佛門嗜茶、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禮包括供養三寶、招待香客兩方面。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立了《百丈清規》後,寺院的茶禮便超於規範。

 

在清寂古樸的禪堂內,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所謂”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唐朝時禪僧的傳記和語錄如《五燈會元》中,還有諸多關於茶的紀錄,多是以茶為問答應對,以求悟明心性。可見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再後來經茶人和文人的提昇飲茶逐漸地演變為修養身性、品味人生、參悟真理,求得人格完美的一種方便----於是中國茶道便形成了。

 

提及茶道,如今精緻細膩的日本茶道應感恩於中國人,因為據確鑿的史實記載,日本茶道是由中國宋朝余杭的徑山寺傳過去的。至今,每年仍有不少日本僧人、茶人來徑山朝拜祖庭。第一位將中國茶籽帶道日本國的是一位和尚,他就是後來創立了日本天台宗的最澄和尚。

 

可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茶與佛教有著悠久的親緣關係,茶道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恰與佛教是相通的。在茶道的發展過程中,出家人發揮了極為重要、且不可取代的推動作用。下面我們選幾種名茶,來看看他們的由來與佛教的關係。

 

龍井。「西湖龍井」堪稱綠茶之首。人們多以為「龍井」僅是茶名,殊不知,「龍井者,泉名,寺名,茶名是也」傳說龍井泉的涓涓泉水匯聚於井中,古人認為其中有龍,遂稱之為龍井。

 

後依此泉而建了寺院,取名龍井寺。時至北宋後期,寺中來了一位名叫辨才的和尚,既會講經說法,又會治病救人,因此龍井寺的香火日漸鼎盛,僧侶多達千人。辨才和尚率領僧眾在獅風山麓開闢了茶園,獅風龍井茶便是從那時開始出名的。為了緬懷這位辨才和尚對龍井茶的貢獻,到目前為止,龍井寺仍舊開闢了專門的茶室,供來往茶客品茗之用。

 

廬山雲霧茶。此茶有”振枯還童”之說,亦是綠茶中之名品。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廬山便有寺院三百餘座,一時僧侶雲集於此。其間有個叫僧惠遠的和尚,在此山居住了三十餘年,他聚集僧徒在山中栽種茶樹,採製茶葉,這便是早期的雲霧茶了。

 

惠明茶。惠明茶曾獲1915年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此茶最初出自赤木山惠明寺之開山祖師惠明和尚之手。相傳唐朝年間,在赤木山中有一位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得道高僧,他一路雲遊,行至景寧,便搭寮為寺,闢地植茶。他請流浪異鄉的雷氏父子一同在惠明寺周闢地種茶,精心採摘炒製,這便是”神僧種子忘年代,靈根妙蘊先天春”、享譽中外的惠明茶。赤木山便因惠明和尚而有了自己自豪的歷史。

 

人們常講,"自古名寺出名茶",此說確實不為過。如,黃山毛峰主產於雲谷寺、松谷庵,"六安瓜片"產於齊山水井庵等等,便是眾茶人公認的史實。

 

最後略說說烏龍極品----鐵觀音。此茶得名於它"美如觀音沉如鐵"之故。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一虔誠佛子,每日清晨必以清茶一杯供奉於觀音大士像前。數日後,他在山中發現了一株夜色光亮暗沉的茶樹,挖回來後,經精心培製,不想味道清甜、氣味芳香,遂認為是觀音大士顯靈所賜,故明之為"鐵觀音"。

 

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說到飲茶,自然免不了要對承載茶、水之器作一番考究。茶器種類繁多,不必說有"假白玉"之稱的白瓷茶器,也不必說印花雅致的青花瓷器,浙江餘姚、德清一帶特產的古樸厚重的黑瓷茶器,還有晶瑩剔透的玻璃茶器,乃庄金屬茶具,凡此種種,其中最有品位者,莫過於紫砂了。所謂"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老者又莫過於陽羨(紫砂)"。

 

明人文震亨《長物志》記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有無熟湯氣。因為用紫砂泡茶,茶味特別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所以明朝時,宜興紫砂的身價是非常高的,所謂"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一丸土",即可見一斑。此種茶具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於一身,有一種自然、質樸、穩重、閑雅、溫和的意蘊。

 

那麼,宜興紫砂與佛教又有何淵源呢?據說在江蘇宜興街頭,有一天,有個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買者定會得大富貴」眾人聽了,跟著僧人來到一處山地,只見一堆呈紫、綠、紅三色的泥土,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於是,工匠們便將這堆泥搬回家中,經精心燒烤,製出了"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紫砂茶具,江蘇宜興因此而名聞天下。

 

千百年來,宜興湧現了無數的能工巧匠,製出了無數稀世罕見的紫砂茶壺。據史實記載,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供春。供春本是一書童,他隨主人陪讀於宜興金沙寺,閒時便幫寺內老和尚摶泥製壺。

 

老和尚見他天資聰穎,虛心好學,便將平生技藝傾囊相授。供春不負眾望,在寺院中朝夕揣摩,終於有一天在觀賞參天的銀杏時得到了靈感,製出了令無數工匠拍案叫絕的「勝如黃金」的傳世之作----供春壺。人們只知供春壺價可抵金,其徒弟時大彬的作品也珍貴異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供春之技藝始傳於金沙寺的和尚,第一把壺亦是出自於寺院之內。

 

由上可見,茶、茶具與佛教和出家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文章摘自《無盡燈》第三十二期

 


 

感謝善知識勝鬘夫人、j 分享文章及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