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吾豈好「便」哉?!
| |
孔子之所以成為孔子,孟子之所以成為孟子是有其道理的。像孟子說:「吾豈好便(辯)哉?吾不得已也!」這句話,就常被現代的腸胃科醫師奉為圭臬。 在今日民主時代,許多人「好辯」,雄辯淘淘,辯才無礙是成為政治人物及頭條新聞的必要條件。然而,「好便」卻非一般人之所願,俗語說「天地有正氣」,廁所有臭氣,整天往洗手間繳稅實非「民之所慾」,是萬不得已的事! 好便卻不得已,這是急性腸胃炎的典型症狀,也是「好便」最常見的原因。最近各種感冒病毒盡出,其中腸病毒也會造成患者唏嚦嘩啦、肚子瀉個不停,醫學上稱這種一直要跑廁所,或是卡在路上有便解不得的症狀為「裡急後腫」。這個名詞乍聽之下有點奇怪,大概是腸子「裡」面很急想要解出,一直拉個不停,拉到後來屁股肛門「後」面都「腫」起來了的意思。 這種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好便」一旦得到解放,一瀉千里,就好像古人所說的「朝辭白帝彩雲間..輕舟已過萬重山」,那種生理上、心理上的快感,實非筆墨可形容。 其實,瀉肚子是老天造人時賦予人的一種保護裝置;人的腸子如果有毒素,如果不排出去人可能會中毒,所以,老天爺在人的體內裝了自動排放裝置,讓腸子激起一波波的蠕動、抖動、扭動,目的就是要把腸子裡的壞東西、垃圾排到福德坑垃圾場。 「裡急後腫」最常見的原因是吃壞肚子、食物中毒所引起。有時候大腸長了癌細胞刺激腸壁,也會拉個不停。此外,肚子裡有腹水時,也會產生裡急後腫效應;像肝硬化病人在肝功能衰竭時,腹部或許就會逐漸腫脹,就是因為腹腔內有腹水的關係。 這就有可能是因為肝功能衰竭引起腹水所致,另外,肝癌的病人、急性肝炎、猛爆性肝炎等病人,也容易會有腹水問題,這些種種原因都會造成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導致「腹」水難收的現象。想想看,當我們的腸子泡在水中時,腸子就會水腫,此時再刺激腸壁的蠕動,「裡急後腫」即因此而產生。 腸胃一瀉千里固然不是很好,但如果經常沒能按時清腸排便,該解的時候不解或解不出來就要小心是否為癌症上門,尤其在中老年人就很有可能是罹患了大腸直腸癌,所以,裡急後腫要小心,長期不「便」也是要擔憂,真是「便與不便之間,妾身千萬難」啊!(林妏純整理)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