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  物  解  放


請聽印地安音樂 遙遠世外


http://mms.blog.xuite.net/bc/5c/13713149/blog_105392/dv/4106684/4106684.wma






 


可以肯定地說,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是把基本人權的理念擴展到全人類,從而為逐漸消除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奠定了重要基礎。


於是也才有了黑人的解放運動和婦女的解放運動。顯然,如果我們把消除物種歧視也納入我們關注的視野,那麼動物解放也勢在必然。


英籍著名倫理學家,現任教於澳大利亞莫納虛大學哲學系的彼得·辛格教授所著的《動物解放》一書就是一本從“解放”的意義上去關懷動物世界的生態倫理的經典之作。








凡是解放運動都意在結束某種不平或歧視。辛格以智者少有的膽識和憂患意識,很嚴肅而又極理智地向世人談論了動物解放的問題。


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本書的目的是要徹底地、一貫地、細心地討論人如何對待非人類動物”,因為“思想的習慣使人類不顧動物的權益”,因此“這習慣是必須挑戰的,而本書就是作了挑戰”。


動物需要解放是因為人類已經成為地球上最大的肉食群體。我們知道自然界中食物鏈的形成是一個自然法則。人類適當的肉食也並不違背自然規律。


問題在於“適度”與“過度”的界限。而縱觀現代人類的肉食程度,顯然已經“過度”,因此也就有必要全面觀照人與動物的關係了。從“一切動物均為平等”切入,辛格首先向我們討論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即“為什麼人類平等所依據的倫理原則,要求我們把平等也推廣到動物身上”


。然後,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今天許多國家的實驗室和飼養場還在做著什麼。於是我們圖文並茂地看到了猿類平衡台實驗、小獵兔犬毒氣實驗、猴子輻射線實驗、心理學領域中的痛苦實驗、動物毒物實驗、不知所云的醫藥實驗等等修不忍睹的“動物實驗大全”


。於是我們終於明白了眼前的盤中肉還是動物時,是怎麼生的和怎麼死的。我們知道了肉雞是怎麼痛苦生長,蛋雞是怎麼歇斯底里,豬為什麼“不笨而有話要說”,小肉牛的“全力生長”秘訣,奶牛怎樣來自不生長青草的所謂“牧場”,肉牛是如何在室內飼養等等。至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還在無止境地殘害動物,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殘害更是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不僅動物的“轉身、舔梳、站起、臥下、及伸腿”的基本自由都被無情地剝奪,而且還要常遭閹割、烙印、電昏、死亡、強迫進食或禁食的無情對待。


辛格在《動物解放》中始終闡明一種觀念:人類的過度肉食,必然大規模化地飼養太多的動物,隨之就要生產足夠的飼料,這對農業造成了更大的壓力,使更多的山野失去天然植被而被闢為耕地。


如果不改變那種認為“動物生而為人類口中之食”的看法,我們也就難以改變自己對整個自然的態度。因此,動物不解放,也就談不上解放人類自己。


辛格還積極倡導“做 個吃素的人”。並分析指出這樣做可以“減輕環境負擔,減少動物的痛苦而又增加食糧”, 旦“食物中捨棄了魚肉,使我們有機會更接近泥土、植物與四季的自然循環”。


“素食使我們心中有自然”,人們應該明白“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少養肉品動物”則可以“拯救地球”。


因此“你一定要身體力行”。由於辛格和妻子在現實生活中也首先做了素食者,因此誰也不會懷疑他所說的這些話不無誠意。顯然,作為更多的人,完全做一個素食者不僅做不到,也不現實,但盡力做 個適度的肉食消費者,應該是不難的。再說,過度的肉食消費也無益於健康。現代醫學大量研究已經證明:減少肉食而在食譜中增加水果和蔬菜的人,受癌症與心臟病的威脅也將大大減小。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我們有了“物種歧視”的不大光彩的冊頁。如今,愈來愈多的智者認識到人不可能主宰一切而成為萬物的中心。人類應該關懷和尊重非人類動物的基本權利。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眾生平等的時代。眾生的平等,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給人類帶來無限光明的前景。


人類的未來史,應該是一部沒有物種歧視的眾生平等史。


辛格的《動物解放》初版於1975年。此後20多年來,先後被翻譯成1O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並暢銷不衰。


臨近世紀末,這部被譽為“動物保護運動的聖經”、“生命倫理學的經典之作”、”素食主義的宣言“的《動物解放》有了很好的中文譯本。


辛格在書前《致中國讀者》一文中這樣說:“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如果一本書不能被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所讀,那它也就稱不上具有世界性”。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讀者,我為能讀到《動物解放》這樣一本可以促使人類自省的書而慶幸。


 


本文轉載自〈廈門日報〉 楊澤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