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欲意,洗除惑垢
關於慈悲的問題
佛家講慈悲為懷 方便為門
但是又說:
慈悲多禍害 方便出下流
很矛盾!
佛家講慈悲為懷 方便為門
但是又說:
慈悲多禍害 方便出下流
很矛盾!
這個問題很好,一般人不知慈悲與方便是在講什麼,是誰才可以講,所以在這裡說明一下。
大家不懂愛心與慈悲之差別相,所以把天性的愛心與佛性的慈悲心弄得有點混淆不清。
愛心是出自於天性之妄執性,慈悲是出自於佛性之真性,愛心是出自於自心性,與眾生卻是個分別體。
而真慈悲者是自體與眾生同一心體,所以眾生病即是菩薩病,眾生煩惱即是菩薩煩惱,因兩者事實上是身心一體故,不是僅止於理念的認知。
又慈悲心能生起是初地菩薩的境界,只有登地菩薩才有慈悲心生起。
所以世間四禪天行者還生不起慈悲心呢!欲界天更不用說了。如來更是具足大慈大悲心者,因如來心與眾生心本自合成一體,無二無別。
方便法門只能用於七地菩薩,因其智慧足夠以方便來度眾生,所以十波羅蜜的第七波羅蜜就是方便波羅蜜,七地菩薩依此來度眾,不是方便於自己的行為。
而方便又是何義,契經云若給予方便而達不到目的者,就不能稱為方便,也就是會淪為隨便。
譬如說要引度一個人來學佛,而給他諸多利益之方便法,世俗或密教謂以利鉤之。
但終究此人一生都不認真的學佛,不願去捨棄世間一切欲望─名、色、財、食、睡,這種菩薩給利而鉤的方便就不是真方便,所以就不能稱為方便波羅蜜,這樣就會淪為隨便的。
若一個人沒有入登地菩薩,講慈悲或方便,此等人是沒有定力與智慧的,所以會淪為“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的說法,也就是說不是菩薩的料子,硬要以菩薩的心地去做事、去度眾,當然就會有您所說的毛病。
初學者還是好好唸佛、打坐,修修自己的心地,讓自己習氣、毛病少一點,先還不要去講慈悲或方便的事情,不然自己會造業多多,惹來惡緣更多,修行怎能有進步,可能最後還要得個灰心喪志呢
本文摘自網路 謝謝亮亮圖片分享
大家不懂愛心與慈悲之差別相,所以把天性的愛心與佛性的慈悲心弄得有點混淆不清。
愛心是出自於天性之妄執性,慈悲是出自於佛性之真性,愛心是出自於自心性,與眾生卻是個分別體。
而真慈悲者是自體與眾生同一心體,所以眾生病即是菩薩病,眾生煩惱即是菩薩煩惱,因兩者事實上是身心一體故,不是僅止於理念的認知。
又慈悲心能生起是初地菩薩的境界,只有登地菩薩才有慈悲心生起。
所以世間四禪天行者還生不起慈悲心呢!欲界天更不用說了。如來更是具足大慈大悲心者,因如來心與眾生心本自合成一體,無二無別。
方便法門只能用於七地菩薩,因其智慧足夠以方便來度眾生,所以十波羅蜜的第七波羅蜜就是方便波羅蜜,七地菩薩依此來度眾,不是方便於自己的行為。
而方便又是何義,契經云若給予方便而達不到目的者,就不能稱為方便,也就是會淪為隨便。
譬如說要引度一個人來學佛,而給他諸多利益之方便法,世俗或密教謂以利鉤之。
但終究此人一生都不認真的學佛,不願去捨棄世間一切欲望─名、色、財、食、睡,這種菩薩給利而鉤的方便就不是真方便,所以就不能稱為方便波羅蜜,這樣就會淪為隨便的。
若一個人沒有入登地菩薩,講慈悲或方便,此等人是沒有定力與智慧的,所以會淪為“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的說法,也就是說不是菩薩的料子,硬要以菩薩的心地去做事、去度眾,當然就會有您所說的毛病。
初學者還是好好唸佛、打坐,修修自己的心地,讓自己習氣、毛病少一點,先還不要去講慈悲或方便的事情,不然自己會造業多多,惹來惡緣更多,修行怎能有進步,可能最後還要得個灰心喪志呢
本文摘自網路 謝謝亮亮圖片分享
全站熱搜